元宵節的慶祝方式有哪些
元宵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日,民间传统的民俗活动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節的慶祝方式有哪些,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元宵節的慶祝方式
(相關資料圖)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國由來己久的習俗,元宵即“湯圓”,代表著團團圓圓和和美美,日子越過越紅火。
2.送花燈
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爲“燈”與“丁”諧音。表示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3.耍龍燈
龍是中華的圖騰,中華民族崇尚龍,把龍作爲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龍燈,載歌載舞的喜氣氛圍,流傳于很多的地方。
4.舞獅子
獅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爲瑞獸,象征著吉祥如意,從而在舞獅活動中寄托著民衆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願。
5.猜燈謎
每逢元宵節,各個地方都打出燈謎,希望今年能喜氣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6.踩高跷
踩高跷,是漢族傳統民俗活動之一。踩高跷俗稱縛柴腳,亦稱“高跷”、“踏高跷”、“紮高腳”、“走高腿”,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衆性技藝表演,寓意“高升”。
7.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8.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 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蔔蠶桑,並占衆事。每到迎紫姑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紮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
10.逐鼠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爲老鼠常在夜裏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
花燈與鬧花燈起源
花燈起源于唐代,盛于明代,到了宋代遍及民間。中國曆代花燈的制作十分講究,品種繁多。如明朝畫家唐寅有詩雲:“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心玉,燈燒月下月如銀,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不到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隋朝炀帝時,元宵節期間賞燈活動熱鬧磙磙,夜夜笙歌,通宵達旦,張燈遂逐漸發展爲元宵節的重要活動。
正月十五鬧花燈,在民間有很多有趣的傳說:一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人們便組織起來打,有一只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上皇帝知道後十分震怒,便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將人畜和財物通通燒光。
天上皇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讓百姓無辜受難,便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噩耗告訴了人們。衆人聽後,嚇得不知如何是好。當時,有個老人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在門前挂起紅燈,燃放爆竹、焰火。天上皇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好,便分頭准備。
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天兵往凡界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火光,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禀告天上皇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上皇帝聽後,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産。爲感激天上皇帝之女的善良之心,爲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彩,點焰火,放爆竹,來紀念這個日子。
花燈的制作介紹
花燈通常分爲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它是用竹木、绫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彩紮、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制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現代花燈藝術已經逐漸脫離傳統花燈的做法,創新出具有地方獨特風味的藝術品。
它的創作難度很高,融入的技術也較複雜,取材也比較寬廣活潑。
由于經濟的繁榮,科學的發達,文化的進步,我國很多地區的正月十五元宵節鬧花燈的聲勢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規模更加宏大,花燈樣式繁多,聲、光、電現代化設備運用程度空前。
從鄉村到城市,每家每戶每條大街小巷都是花燈荟萃,爭奇鬥豔。道路兩旁的每株樹都用現代的串串燈、網網燈編織裝飾成樹燈,樹與樹之間懸挂萬盞大紅紗燈相連接,兩條大街用大紅燈籠相連接,加之賞燈人群的互動,縱橫觀之,好似燈的河流在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