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來曆是什麽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三月节、行清节、祭祖节等,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你知道清明節的來曆是什麽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節的來曆是什麽,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清明節的來曆是什麽
【資料圖】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曆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寒食爲清明的前一天),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爲一了,而寒食既成爲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爲清明時節的一個風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骊姬爲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爲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爲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爲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麽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複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爲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爲“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爲寒食節,曉谕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歎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風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爲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爲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習俗
1、掃墓。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2、踏青。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曆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
3、蕩秋千。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桠枝爲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爲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很受兒童們的喜愛。
4、蹴鞠。
其實就是踢足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5、植樹。
清明時節,雨水豐沛,適合樹苗生長,所以古人就喜歡在清明節植樹,這個傳統後來逐漸演變成現在的“植樹節”。
6、放風筝。
古人认为把風筝放上蓝天后,剪断牵线,任凭清風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这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7、插柳。
据说,插柳的風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也有的人插柳来辟邪。
8、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據明朝人的記載,就是將鴿子放在葫蘆裏,然後將葫蘆高挂于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鴿子飛出,以飛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9、鬥雞。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風,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10、蠶花會。
“蠶花會”是蠶鄉一種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蠶花會人山人海,活動頻繁,有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活動。這些活動有的在岸上進行,絕大多數在船上進行,極具水鄉特色。
描寫清明節的詩句
1、清明暮春裏,怅望北山陲。燧火開新焰,桐花發故枝。——《清明》
2、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風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宋·杨万里《寒食上冢》
3、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唐·張繼《闾門即事》
4、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宋·王禹俏《清明》
5、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闾門即事》
6、鍾鼓喧離日,車徒促夜裝。曉廚新變火,輕柳暗翻霜。傳鏡看華發,持杯話故鄉。每嫌兒女淚,今日自沾裳。——唐·戴叔倫《清明日送鄧芮二子還鄉》
7、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8、風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唐·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
9、满城風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清明》
10、輕紅沾雨不勝衣,才回倦眼又迷離。——《清明祭詩》
11、清明節氣杏花天,詩酒清吟祭華年。折盡長條倚春雨,爲君垂淚小窗邊。——《清明祭詩》
12、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遊衍莫忘歸。——《郊行即事》
13、新莺嘹亂柳煙低,斷魂春雨斷腸期。——《清明祭詩》
14、江南烟雨画屏中,半镜斜窗弄小红。燕子不来楼阁回,柳丝今日向东風。——《清明》
15、好風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唐·白居易《清明夜》
16、撩乱春風惹杏花,断送清芬到天涯。——《清明祭诗》
17、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清明》
18、欲清明把酒釋別愁,欲賞春花且忘憂。——《清明祭詩》
19、晚霁龙门雨,春生汝穴風。——《清明日自西午桥至瓜》
20、風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送陈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