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的意義是什麽-世界聚看點
元宵節,是中國民族的重要節日之一,正所謂正月十五鬧元宵,元宵節是將從除夕開始延續的慶祝活動推向另一個高潮。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元宵節的意義是什麽簡短,以供大家參考!
元宵節的意義是什麽
元宵節的意義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資料圖片)
農曆正月十五(又稱“上元節”,小正月,或元宵節)是春節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元宵節裏有很多地方可以組織人們最熟悉的元宵節和元宵節。
節日期間吃餃子的習俗是在宋代左右形成的。據記載,唐代元宵節吃了“繭”和“圓角”。在南宋,出現了“乳糖圓子”,這應該是唐元的前身。宋代周必達寫的詩《沸騰的浮子》中有“星燦烏雲,珠蕩在渾水中”。
元宵節期間吃元宵的民間習俗。元宵節由糯米制成,可以是固態的也可以是餡的。塞滿豆沙,糖,山楂,各種水果原料等。食用時可以煮,炸,蒸或炸。最初,人們將這種食物稱爲“福圓子”,後來又被稱爲“唐端”或“唐圓”,甚至到明代,“元宵節”的名稱也變得越來越普遍。
特殊湯圓的名稱類似于“團圓”一詞,意思是團圓,象征著整個家庭的團圓以及和諧與幸福。人們也想念失散的親人,並對未來的生活充滿美好的祝願。
元宵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1、吃湯圓
大家都知道,元宵佳節要吃湯圓,湯圓始于宋朝,當時是叫“元浮子”,到了明朝改爲元宵,就是現在的湯圓,正月十五吃湯圓,寓意著一家人團團圓圓,圓圓滿滿,現在的湯圓,品種繁多,口味越來越好。
2、賞花燈、踩高跷、耍龍燈
這些都是傳統的節目,各地有不同的組織方式,但是都洋溢著節日的氣氛,各有各的特點,讓人沈浸在節日的氣氛當中。
3、是姑娘的偷菜日
這個習俗在有些地方流行,就是到了正月十五這一天,有些未婚的姑娘就會成群結隊地到別人家去偷菜,當然偷菜選擇的目標,都是自己喜歡的小夥子家的菜,偷這樣的菜才有意思,因爲在下一步,意味著自己的婚姻大事,當然這個習俗也不是太流行。
4、走橋
走橋,就是到了正月十五和正月十六這天晚上,人們會結伴出遊,專門去走有橋的地方,走過橋以後,希望把自己的病痛抛在橋後面,走橋就是寓意著祈求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
元宵節的由來與傳說
元宵節的傳說一:
相傳,遠古時候玉皇大帝爲了一統天下,特派竈神菩薩長駐人間了解民情,每月逢三上天回禀。有年夏曆冬月二十三日,竈神菩薩向玉帝回禀道:“人間百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吃的是粗茶淡飯。每日辛勤勞動,從不歇息,長此下去,我擔心庶民們會因過度疲勞累壞身體,不能生産,必將影響貢獻。”玉帝聞奏即命群臣共商良策。太白金星奏道:“大王可命衲陀祖師下凡,給百姓們吃些藥,叫他們慢慢地發起病來,自然就會休息。”玉帝准奏,使命衲陀祖師下凡照此辦理。
夏曆臘月初八早上,衲陀祖師就偷偷在百姓們的飯鍋裏丟下了瘋人藥,藥一下鍋就變成大豆、豌豆、蒜苗、豆腐和肉顆顆,百姓們吃了,果真慢慢地“瘋”了起來:女的縫新衣、繡花鞋,男的殺豬、宰羊,都不想下地幹活。過了臘月二十四日,瘋人藥性大發。人們就東家請人吃飯,西家邀客喝酒。到了臘月三十日中午,百姓們都拿出各種好吃的食物,圍在桌旁,全家人大吃大喝起來。從正月初一起,男女老少不光吃好的,而且整日穿紅著綠到處玩耍。有的畫著花臉,敲鑼打鼓四處遊街;有的邀邀約約帶著禮品,八方去拜年。
正月十三日,竈神菩薩上天奏道:“大王,不好了,百姓們全瘋了!光吃光耍,一樣活不幹,這樣下去,如何得了。”玉帝聞奏,十分驚詫,即命群臣再議良策。太白金星又奏:“若要治好百姓瘋病,可令藥王菩薩設法。”玉帝准奏,即令藥王菩薩下凡治理。
正月十四日晚,藥王菩薩就將百姓的夜餐變成了湯圓,裏面放些芝麻、核桃、白糖等清醒劑,百姓們吃了,第二天早上瘋病全好了,家家照舊男耕女織,恢複了往常的勞動。
就這樣周而複始地延續下去,就形成了過年的習慣。
元宵節的傳說二: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