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簡訊:元宵節的傳說有哪些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此節日民間有挂燈、打燈、觀燈等習俗,故也稱燈節。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元宵節的傳說有哪些,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相關資料圖)
元宵節的傳說有哪些
1、紀念“平呂”
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爲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爲漢惠帝。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劉襄爲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爲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據說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
2、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禦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准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並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裏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蔔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蔔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裏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禀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裏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裏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挂燈放煙火。因爲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3、元宵節與燈火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畜,人們爲了自衛,就組織起來與之戰鬥。有一只神鳥因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聞訊後大怒,立即傳旨,令天兵天將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欲將凡恫人畜財産通通燒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無辜百姓受難,冒著生命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向人們通風報信。消息傳開,所有的人都被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很久,一個老人終于有了辦法: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三天,家家戶戶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誤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衆人聽說後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從天上往下一看,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天帝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僥幸保住了生命財産。
4、火把節
元宵節是中國自古的傳統節日,據說元宵賞燈始于上古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5、“三元說”
元宵燃燈的習俗也有認爲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鬥米道崇奉的神爲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並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生。魏晉道家以“三官”與時日節候相配,定正月十五爲“上元”,七月十五爲“中元”,十月十五爲“下元”,合稱“三元”。這樣,正月十五就被稱爲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故上元節要燃燈。
元宵節的由來
元宵節由來已久,現在一般認爲是起源于漢朝。漢代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觀舍利子祈福的習慣,換地推崇佛教,就命令從宮廷到民間在這一日都點燈。這就逐漸形成了元宵節的雛形。後來漢武帝將祭祀“太一”的活動也定在了這一天,有了祭祀神靈的活動加持,元宵節開始被人們重視。
元宵節作爲一個節日隨著曆史的發展不斷成長擴展。形成于漢代,在唐代時因爲國力強盛,不論京城還是城鎮都流行挂燈,滿城火樹銀花是唐朝人最喜歡的繁花盛景。元宵節作爲燈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宋朝的元宵節已經發展成最熱鬧的狂歡節,彩燈無數,煙花如星雨。
元宵節作爲新年的延續,是過年慶祝活動的最後一個高潮,觀燈、吃元宵、放煙花、舞獅子等,大家慶祝大地回春,也是預先慶祝一年風調雨順。
元宵節賞燈的寓意
元宵節點燈的習俗出現的比這個節日要早,在漢文帝時期,因爲皇帝信仰佛教,所以規定宮廷和民間在正月十五點燈敬佛,這作爲一個禮佛的習俗,在漢文帝統治時期一直保持著。後來漢文帝去世後,新帝將正月十五確定爲一個節日,點燈的習慣也成爲一種慶祝方式。
燈在沒有電的時代,是古人唯一一種可以在黑夜裏驅除黑暗的方式,它所到帶來的光明和溫暖是一種無法取代的安全感,所以燈是光明美好的代表。
元宵節看花燈的習俗在唐宋時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每到元宵節必然是張燈結彩,夜夜笙歌,通宵達旦,那時候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盛大的觀燈儀式也是國家富強的代表。
而且因爲“燈”與“丁”諧音,丁又是人口的意思,添燈代表著“添丁”,元宵節的時候新婚未育的女子,娘家人會送燈給她,是希望女兒能夠早日懷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