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有什么来源 环球微速讯
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跷、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元宵節有什麽來源,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元宵節來源
元宵節由來已久,現在一般認爲是起源于漢朝。漢代皇帝信奉佛教,佛教有在正月十五點燈觀舍利子祈福的習慣,換地推崇佛教,就命令從宮廷到民間在這一日都點燈。這就逐漸形成了元宵節的雛形。後來漢武帝將祭祀“太一”的活動也定在了這一天,有了祭祀神靈的活動加持,元宵節開始被人們重視。
(相關資料圖)
元宵節作爲一個節日隨著曆史的發展不斷成長擴展。形成于漢代,在唐代時因爲國力強盛,不論京城還是城鎮都流行挂燈,滿城火樹銀花是唐朝人最喜歡的繁花盛景。元宵節作爲燈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宋朝的元宵節已經發展成最熱鬧的狂歡節,彩燈無數,煙花如星雨。
元宵節作爲新年的延續,是過年慶祝活動的最後一個高潮,觀燈、吃元宵、放煙花、舞獅子等,大家慶祝大地回春,也是預先慶祝一年風調雨順
元宵節賞燈的由來
傳說在很久以前,凶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困爲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産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爲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准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爲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爲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挂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元宵節鬧花燈的來曆
花燈,又名“彩燈”“燈籠”,是中國傳統農業時代的文化産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花燈是漢民族數千年來重要的娛樂文化,它酬神娛人,既有“傩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是漢民族民間文化的瑰寶。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
花燈起源自漢武帝于農曆正月十五日于皇宮設壇祭祀當時天神中最尊貴的太一神,由徹夜舉行,必須終夜點燈照明,此爲元宵節點燈的開端;在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土後,由于道教神仙術與佛教燃燈禮佛的虔誠互相結合,每到正月十五夜,城鄉燈火通明,士族庶民,一律挂燈,形成一個中西合璧的獨特習俗。
而鬧花燈的習俗始于西漢,興盛于隋唐。隋唐以後,曆代燈火之風盛行,並沿襲傳于後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