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快訊】元宵節吃元宵的寓意
元宵節經曆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漢代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元宵節吃元宵的寓意,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元宵節吃元宵的寓意
1、湯圓與“團圓”讀音相似,並且元宵往往就是歸家的遊子再次離家的時候,于是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寄托了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意願,希望年也能團團圓圓。
2、傳統的湯圓是糯米做皮,五谷雜糧做餡料,例如我們經常吃的花生、芝麻等。所以人們在元宵節吃湯圓,則是希望新的一年能有個好收成,風調雨順。豐富的餡料,也寓意著財廣進,福氣滿滿。
3、正月十五元宵節,正是月滿之時,在古代夜生活不像現在如此豐富,所以古代常有與家人賞月話閑聊的習慣。而白淨圓潤的湯圓如同天上的明月,所以古人對湯圓寄托了一家人能夠和和美美的意願。
4、養生功效:禦寒、補脾胃、益肺氣。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制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禦寒方面的特性。
南北方元宵節的差異有哪些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鬧花燈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鬧花燈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猜燈謎
猜燈謎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耍龍燈
耍龍燈,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衆性技藝表演。高跷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跷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獅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蔔蠶桑,並占衆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于記載。
走百病
也稱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爲這樣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
上元節的來曆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在某些地區是由紅薯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期望。吃元宵象征家庭像月圓一樣團圓,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而在元宵之夜里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燈謎,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在汉文帝时期,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燈謎、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游龙灯、舞獅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