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新視野】元宵節吃什麽食物好
元宵節,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元宵節吃什麽食物好,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元宵節吃什麽食物好
(資料圖片)
1、湯圓
在我國南方地區,不只是元宵節,哪怕大年三十、春節,湯圓也是必吃美食。傳統的湯圓以馥香軟糯的糯米面爲皮,包入花生、黑芝麻等甜蜜餡料,軟糯清甜、馥香怡人,是南方地區最著名的地方特色小吃之一。近些年,隨著湯圓的發展,這種地方特色美食已經成爲了全國人民過元宵節的必吃美食。而且,種類也更豐富多彩、形形色色:有水晶湯圓、彩色湯圓、肉餡鹹味湯圓等,餡料更豐富、色彩更絢爛,讓人大開眼界、大飽口福。
2、元宵
可能很多人認爲,湯圓與元宵是一種小吃,只是南北方不同的叫法罷了,這樣認爲就大錯特錯了。湯圓與元宵可不只是南北方的地域差異,還有個頭、制作方法等很多區別。湯圓一般是用糯米皮包入餡料,然後在手心裏團啊團;元宵則是先形成方形固態餡料,然後在糯米粉裏面滾啊滾。也可以這樣理解,南方包湯圓,北方滾元宵。一般湯圓個頭較大,而元宵則個頭較小。
3、餃子
在過去,我國北方地區元宵節吃什麽傳統美食呢?當然不是湯圓了,“好吃莫過餃子”,在北方人眼中什麽也抵不過一頓餃子,過元宵節亦是如此。一般在元宵節這天,北方地區每家每戶都要包餃子吃,俗稱“過十五”。在我國南北方交界地區,則是餃子、湯圓都要吃,在民間也一直有“十五扁、十六圓,一天吃餃子,一天包湯圓”的說法。
4、元宵油茶
我國有些山區,則有“十五打油茶,十六捏扁食”的說法,扁食指的就是水餃,而打油茶則是類似于一種加了菜、水果的鹹粥或甜粥類面食小吃。過年期間,人們天天大魚大肉,到了元宵節,估計沒有什麽比一碗熱騰騰、香噴噴的油茶更讓人心曠神怡的了。好喝又暖胃,特別是過年期間容易上火、厭食,吃飯沒胃口,看什麽也膩,這時候一碗油茶是最治愈的。
5、生菜
生菜與“生財”諧音,故生菜就成爲了廣東人過年及元宵節期間的必吃食材。一直有元宵節“偷”摘生菜的習俗,寓意生財。生菜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可直接生食、蘸醬佐食、涼拌熱炒,是一種可清熱去火的好食材。
6、棗糕
大棗是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材,有著馥郁醇厚的香味,一直有“活維生素丸”的美譽。用紅棗做成的紅棗糕,在過去一直是一種宮廷糕點,棗香馥郁、清甜怡人、醇厚綿遠、回味悠長。在我國有些地區,則有過元宵節吃棗糕的傳統,也是寓意步步升高吧。
7、年糕
在我國北方很多地區,也有過元宵節吃年糕的傳統。這種北方的棗年糕與南方的糯米年糕大相徑庭,是用紅棗與金黃色的黏性黍米面蒸制而成,一般在過年及元宵節期間食用。特別是過年期間蒸制的年糕,存放到元宵節時,紅棗都流出了清甜的棗油。把這種紅棗年糕簡單切片,放鍋中煎至兩面金黃色,絕對不輸任何糕點,吃起來那叫一個香,是很多70、80後幾代人記憶深處最綿遠的永恒回憶。
8、面條
在我國江北地區,流行著這樣的說法:“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意思就是說人們過元宵節期間,吃完了元宵之後賞花燈,遊玩了一晚上,肯定餓了。賞完花燈,等摘下花燈後就要吃碗面條,也寓意長長久久、順順妥妥,這才有了“吃了以後望明年”之說。
元宵節簡介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爲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根據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爲“上元節”。元宵節習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俗爲主。
元宵節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根源于民間開燈祈福古俗。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爲全國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習俗的興起也與佛教東傳有關,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于是遍布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爲法定之事。
元宵節是中國與漢字文化圈地區以及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一。元宵節主要有賞花燈、吃湯圓、猜燈謎、放煙花等一系列傳統民俗活動。此外,不少地方元宵節還增加了遊龍燈、舞獅子、踩高跷、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2008年6月,元宵節選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南北方元宵節的差異有哪些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爲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後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爲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這是兩種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鬧花燈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此节日民间有挂灯、打灯、观灯等习俗,故也称灯节。鬧花燈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
猜燈謎
猜燈謎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耍龍燈
耍龍燈,也称舞龙灯或龙舞。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华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間盛行的一種群衆性技藝表演。高跷本屬中國古代百戲之一種,早在春秋時已經出現。中國最早介紹高跷的是《列子·說符》篇:“宋有蘭子者,以技幹宋元。宋元召而使見其技。
舞獅子
舞獅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獅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
祭門、祭戶
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是,把楊樹枝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裏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蔔蠶桑,並占衆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于記載。
走百病
也稱遊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爲這樣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來北方的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