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消息!元宵節各地特色美食
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元宵節各地特色美食,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元宵節各地特色美食
1、東北
(相關資料圖)
東北地區天寒地凍,當地人在元宵節也愛吃凍果、凍魚肉。
2、陝西
陝西有的地方在元宵節這天要吃一種“元宵茶”,做法是在面湯裏放進各種菜和水果制成。
3、豫西
豫西一帶的人過元宵節喜歡吃棗糕,帶有吉祥如意的寓意。
4、昆明
昆明人喜歡吃豆面團,做法跟元宵差不多,是將豆炒熟後磨面,團成丸子後用水煮熟即可,口感不錯。
5、浙江浦江
浙江浦江一帶在元宵節有吃饅頭、麥餅的習俗。據說原因是饅頭爲發面,麥餅爲圓形,取“發子發孫大團圓”之意。
6、江北地區
民間流傳有“上燈元宵,落燈面,吃了以後望明年”的民諺,當地人在正月十五晚上要吃面條,聽起來與元宵不相關,但也有祈求吉利之意。
7、河南
正月十五到了,河南人有“十五扁、十六圓”的元宵節習俗、傳統,所以正月十五應該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曆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8、雲南部分地區
在雲南地區,很多人都喜歡在元宵節這天做豆面湯圓吃。用糯米粉做皮包上紅豆餡兒,下鍋煮熟後趁著熱乎,在豆面裏滾上一圈兒,再淋上些紅糖。
9、廣東
在元宵節這天,廣東很多地區,還保留有吃生菜的傳統,吃了多日的大魚大肉,生菜就顯得格外清新。
10、淮北地區
面燈也叫面盞和棉花燈,主要流行于淮北地區。元宵節,人們爲祈求新一年風調雨順、富足平安,會家家捏面燈。
元宵節的由來
其一:元宵節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元宵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期,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裏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燈。以後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曆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在漢文帝時,已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爲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爲重大節日。
其二: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爲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爲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爲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爲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曆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
據了解,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爲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于形成元宵節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
元宵節吃湯圓的寓意
1、專家表示,元宵一開始多被稱爲“湯圓”,因爲它開鍋之後漂在水上,煞是好看,讓人聯想到一輪明月挂在雲空。天上明月,碗裏湯圓,家家戶戶團團圓圓,象征著團圓吉利。因此,吃元宵表達的是人們喜愛阖家團圓的美意。
2、湯圓的名稱與“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3、元宵節吃湯圓,除了寓意喜慶合家團團圓圓,還有禦寒、補脾胃、益肺氣之養生功效。元宵湯圓的材料主要是糯米,《本草綱目》中指出,糯米是補脾胃、益肺氣之谷。糯米味甘、性溫,吃後能補養人體氣血,滋養脾胃。冬季最冷是三九,目前雖然已過,但天氣乍暖還寒,寒冷天最容易虧損的就是胃氣。古人在正月十五鬧元宵時用糯米材料制作湯圓,除了糯米有粘性,包圓容易下鍋不會散開,還因糯米具有禦寒方面的特性。
4、元宵時吃糯米湯圓,溫暖脾胃,人氣息就會變得相當順暢,以致周身發熱,起到禦寒的作用,尤其適用于脾胃虛寒者。此外,糯米還含有蛋白質、鈣、磷、鐵、煙酸等豐富營養,可以說糯米湯圓正是溫補強壯的食品。